随着成都世运会圣火缓缓熄灭,一座城市务实创新的办赛新哲学也被写进了历史。
赛事终会落幕,但城市一直都在。以节俭为底色,以效率为准则,本届世运会,成都将资源精准投向城市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节俭办赛这一“减法”,实现城市经营的“加法”“乘法”。
节俭办赛,是成都对“赛事营城”命题的清醒认知,本质上是围绕着一个核心——赛事必须服务于人。这个“人”,既包括了参赛者,也包括了在这座城市长期生活的市民。所谓的“办赛营城”,不单指赛事在眼下能给城市带来多少收益,更体现在它作为城市发展催化剂的价值。
本次世运会,成都在场馆方面坚持“能改不建”,27个竞赛场馆(场地)均为改建或者临建。在改造过程中,成都还统筹赛事需要和赛后利用,全部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和可循环利用材料,采取装配式、标准化建设模式,集约安装。桂溪生态公园等城市开放空间改造成的比赛场地,赛后即可拆除恢复原貌,既有效控制了成本,又减少了碳排放;成都体育学院场馆中心的大型设备如UPS、扩声系统等均采用租赁方式,赛事中的LED屏幕和灯光系统赛后直接服务于学校日常教学,最大限度地延续了场馆价值。这种办赛模式,大幅降低了资金投入,避免了新建场馆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充分体现了节俭、绿色的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节俭办赛,并没有以降低质量为代价。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表示,赛事组织彰显了中国主办方的专业底蕴。去年参加过巴黎奥运会的美国速度攀岩运动员派珀·凯利也赞叹道:“世运村的房间很好,每个人都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我们到达任何一个比赛场馆都非常容易,一切都组织得井井有条。”
节俭办赛,是能力,是智慧,更是对长远发展的考量。它留下的是一座更懂得以人为本的城市,而非昙花一现的宏大幻影。当大家关注点从赛事创收多少转移到它是否重塑了城市的气质,当外国运动员带着“巴适”的惊叹离开成都,当市民开始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在玩的世运项目,当赛事设施惠及教育、文旅事业,这场盛会便完成了对城市真正的洗礼。
赛事不是终点,而是城市再度更新的起点。2025年这个盛夏,不论是从体育还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成都世运会写下的,都是一份值得品味的答案。
罗昱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