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榆林,田间地头洋溢着蓬勃生机。灌浆期的庄稼随风起伏,滩涂之上鱼跃人欢,一幅“粮渔双丰”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榆林持续推动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真正让“科技兴农”惠及于民,实现粮食生产与水产养殖双线提升。
在靖边县红墩界联合村,连片玉米随风轻曳。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顶着烈日,为农户樊新明做现场指导。此前,他采用灌溉方式种植,亩植仅3500余株,产量1000多斤。2023起,在市县农技中心地帮助下,他开始尝试密植栽培,亩植株数提高到8000株,即便在去年干旱的情况下,亩产仍突破2500斤。“今年雨水好,希望冲击3000斤!”樊新明信心满满。
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是榆林近年主推的集成农艺之一。据市农技中心粮食科科长陈婷婷介绍,该技术通过精准匹配水肥与玉米生长需求,构建耐密抗倒、高产稳产的优良群体,实现单产大幅跃升。
横山区赵石畔镇杜羊圈村同样受益于技术推广。该村通过实施高效旱作节水玉米项目,采用“增密度+宽窄行”种植模式,既改善通风采光,又提升雨水利用效率。村委会副主任张生满说,如今全村实现全程机械化播种,密度达每亩6600株,较普通地块亩均增产400-500公斤,化肥用量还节省10%。
除了密植,“一喷多促”也是促增产的关键举措。前段时间,在横山区波罗镇,无人机对连片玉米进行飞防作业。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治军介绍,通过科学配伍农药与叶面肥,可有效防控红蜘蛛、蚜虫及斑病等多重威胁。
“以前玉米长高了就打不了药,现在有技术员现场教我们认病害、配农药,效果明显。”种植户王久义说。
针对缺水地区,榆林推广“深沟探墒、全膜覆盖”技术,成功破解春旱出苗难。在佳县方塌镇杨塌村,千亩高粱整齐挺拔、长势喜人。市农技服务中心技术人员马丽娜表示,该技术实现开沟、播种、施肥、镇压、覆膜一体化作业,显著提高降雨利用率和出苗质量,去年还荣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市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在佳县方塌镇察看高粱长势马国庆 摄
杨塌村党支部书记高步针高兴地说:“这项技术让村民收益实实在在提升,村集体每年将80%收入用于分红,20%留作合作社再发展。”
在推动种植业提质的同时,榆林还以科技为纽带,促进粮渔协同、融合发展。在定边县盐场堡镇,昔日贫瘠的盐碱滩,如今已成水产养殖热土。在陕西津润欣源公司的养殖大棚内,南美白对虾活泼游动,企业负责人高尚正接受市农技人员张彦成的指导。他坦言,最大难点在于人工调配适宜的海水环境。经多年摸索,目前配水技术日益成熟,预计年底虾产量可达10-20吨,还成功试养青蟹、梭鱼、贝类等。下一步,公司计划发展智慧养殖,引进沙光鱼、河豚等新种。
定边盐场堡养出南美白对虾 马国庆 摄
自2018起,榆林利用盐湖水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目前产量和成活率稳步提高。2024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1.41万公顷,水产品产量6142吨,产值近1.3亿元。2025年上半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已超1813万元。
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李军表示,通过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全市粮食生产连续三年稳定在250万吨以上,2024年即便遭遇初夏严重干旱,总产仍达261万吨。灌区推广水肥一体化增产35%,补灌区采用“四位一体”技术增产20%,旱区通过膜际栽培、深沟碳穴播等技术亩均增产约100公斤,显著带动农民增收。下一步,榆林将继续扩大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深沟探墒等成熟技术应用范围,加强宣传培训与下乡指导,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农田到鱼塘,榆林已织就一张全覆盖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科技不仅点亮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景,更夯实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
记者 马国庆
来源:榆林日报微信公众号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