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文章网 手机版
热门文章
  • 甘井子区举办“赋能争先 聚力攻坚”知行学堂第二期培训
    为强化春季火灾防控工作,全面提升干部群众消防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意识,3月21日,区委组织部举办“赋能争先 聚力攻坚”知行学堂第二期“消防应急”专题培训。 按照“大力支持业务骨干走上讲台”的工作要求,本次培训邀请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和区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分别以《防救结合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基
  • 续航灭霸来了!7300mAh大电池+90W快充,月底发!
    近日,vivo Y300 Pro+ 配置被曝光了。此前 Y300 系列凭借出色续航与亲民价格已积累不少好口碑。Y300 Pro+的配置从处理器性能提升到影像优化,可以说是亮点十足。小雷先带大家看看外观。Y300 Pro+ 延续了前代 Y300 Pro 的全等深微四曲屏,配备 6.77 英寸屏幕,具备
  • 《落子未来》!大连新势力崛起
    今晚8点大连新闻综合频道,锁定系列纪录片《落子未来》第三集《引智聚企》,带您走进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全球独角兽企业和极具创新发展潜质的瞪羚企业,了解大连创新矩阵的重要力量,解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看这片科创热土如何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卷绘就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蓝图全球独角兽——不同“钒”响位于
  • 今日开票!2025 中超大连英博主场首战在即,燃爆梭鱼湾!
    来源:大连英博足球俱乐部、甘井子文旅▼▼
最新文章
  • 男子上山采药坠崖被困6天5夜,或靠雨水支撑,救援队用无人机吊出
    河南辉县薄壁乡一男子上山采药时不慎坠崖,无法动弹被困山沟6天5夜。7月22日中午,在众多救援力量的艰难搜寻下,终于找到了受伤男子,用无人机将他吊出了山沟。来源:受访者提供7月21日上午8时许,新乡市神鹰应急救援中心接到薄壁乡政府、当地派出所和家属的求助电话后,迅速集合队友到达当地,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
  • 勒流富裕村消防安全演练为学生暑假安全护航
    为深化青少年儿童暑期安全教育,强化火灾防范意识与自救能力,7月16日下午,勒流街道富裕村委会联合勒流街道消防救援所,精心策划“裕乐童年·童心飞扬”暑假兴趣活动之消防安全专题讲座。通过“理论+实操+演练”三位一体模式,将消防安全知识转化为生动实践,为孩子们的假期安全保驾护航。活动现场,勒流街道消防救援
  • 新疆市场监管局发布5起市场监管领域整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行动典型案例
    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切实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今年以来,新疆市场监管系统组织开展了整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行动,依法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为发挥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现将5起典型案例公布如下:一、巩留县某粮油店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食品案2025年4月,巩留县市场监
  • 咬文嚼字说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中仲弓问仁时,孔子的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同样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答。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年代,孔子目睹了太多人与人之间的相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咬文嚼字说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1:06:0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中仲弓问仁时,孔子的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同样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答。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年代,孔子目睹了太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提出这一主张,实则是在混乱中寻找秩序,在冲突中寻求和谐。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换位思考,引导人们反思行为,作为“恕”道的具体体现,构成了儒家伦理的核心,也成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从字面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为自己不希望承受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他人。其精妙之处在于极简形式下涵盖广阔伦理空间,不像具体道德规范限定于特定情境,而是提供普适性思维方法——以自身感受为参照,推知他人需求与禁忌。这种“推己及人”的逻辑,打破自我中心的认知局限,为道德判断提供直观可感的尺度。

深入理解,它建立在对人性普遍性的认知上——人类在基本情感和需求上相通。被伤害会痛苦,那么施加同样伤害给别人,他们也必然痛苦。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正是这种共通的人性基础,让这一原则具有普适价值,能跨越时空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

在中国思想史上,后世学者不断阐发这一思想。孟子将其发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思想,认为道德扩展始于对自身情感的体认与外推。董仲舒提出“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强调其核心是约束自我行为。宋明理学家将其与“性善论”结合,认为换位思考能力源于人先天的良知良能,是“天理”在人心的体现。

历史上,无数智者贤达深刻理解并实践这一原则。三国时期,刘备临终告诫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正是其具体诠释。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是这一原则的升华。东汉名臣杨震面对深夜赠金者“暮夜无知”的辩解,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严词拒绝,不愿将自己不齿的暗室欺心之事施加于道义。明代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主动退让权力避猜忌,深知“鸟尽弓藏”,不愿让君主两难。

在西方,类似思想同样存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基督教中“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都与孔子的主张异曲同工。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绝对命令”——“只按照你愿意它成为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更是遥相呼应。这些跨越东西方的思想共鸣,证明了其普遍真理性。

从逻辑看,这一主张有内在合理性。它建立在简单坚实的基础上:若人人遵循,便不必承受他人伤害,社会整体福祉提高。这是自洽的道德体系,无需外在强制就能自我维持。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的“公正的旁观者”概念与之相通——通过想象中立第三方视角判断行为正当性。这种换位思考能力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关键。商业交易中,商家为消费者着想就不会销售劣质商品;公共场合,人们考虑他人感受就不会大声喧哗。相互体谅成为社会运行的润滑剂。

在构建社会和谐方面,它的作用不可替代。社会由无数个体组成,冲突难免,这一原则提供了解决路径。它不要求牺牲自我利益,而是通过互惠互利实现和谐。家庭中,父母记起儿时对专制的反感,就不会过度控制子女;子女体谅父母年迈不便,就会更孝顺。职场里,上司回想做下属时的感受,就不会滥用权威;同事间相互理解,能建立高效合作。邻里相处,考虑对方作息,就不会深夜制造噪音。这些微小体谅累积成社会和谐的基础。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类最自然的感情是自爱,最自然的关心是对自我保存的关心”,而这一原则正是将合理自爱扩展为互爱的有效途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违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为人处事基本原则的人与事却不鲜见,足以证明让这一原则成为人们高度律己的自觉,对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是多么的重要。

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常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行人一边抱怨他人随地吐痰,一边自己却随手丢弃烟蒂;司机一边痛骂加塞车辆,一边自己却伺机插队;邻居一边抗议楼上噪音,一边却在自家深夜聚会狂欢。这种“己所不欲,偏施于人”的矛盾现象,如同现代社会的顽疾,渗透在职场、家庭和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

职场中,这种双重标准表现得尤为赤裸。许多管理者最厌恶上级的官僚做派,转身却对下属摆出更甚的官威;他们曾深受加班文化之苦,掌权后却制定更严苛的考勤制度。如网曝某公司的中层经理,年轻时因领导临时增加任务而错过妻子分娩,如今他却习惯在周五下班前给团队布置紧急工作。当年轻员工提出异议时,他振振有词:“当年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这种“媳妇熬成婆”式的轮回,恰如鲁迅笔下“吃人的筵席”,受害者变成加害者,却浑然不觉。

家庭场域里,这种矛盾有时更显荒诞。父母们最痛恨儿时被拿来与“别人家孩子”比较,如今却在家长群里暗暗攀比子女成绩;他们曾发誓绝不像父辈那样专制,却用更隐蔽的方式控制孩子的人生选择。李女士至今记得初中时被偷看日记的愤怒,现在却通过监控软件24小时查看女儿的社交动态。这种“以爱之名”的越界,犹如钱钟书笔下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曾经也是外面的人——却忘了当初的挣扎。

公共空间的失序更令人唏嘘。广场舞大妈们要求年轻人尊老,却用震耳欲聋的音量践踏他人休息权;电动车车主咒骂机动车占道,转头就把车停在盲道上。某小区最近发生的纠纷颇具代表性:张先生连续三个月投诉楼上漏水,物业调查发现,他家的违规装修才是渗水根源。这种“手电筒式”的处世哲学——只照他人不照自己,使得公共生活成为零和博弈的战场。就像顾城诗句描述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但太多人用这双眼睛专门挑剔他人的黑暗。

这些现象背后,暴露出人性中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人们往往能敏锐感知自身遭受的不公,却对施加于他人的伤害异常迟钝。这种认知偏差,使“推己及人”的古老智慧在现实中节节败退。当每个人都坚持“我的特殊情况”,却苛求他人遵守普世规则时,社会就陷入霍布斯所说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要打破这种循环,或许需要先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刻,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这些场景的共同点,是人们习惯用“自我”为圆心画圈,圈外的感受都可以被忽略。就像排队时总有人觉得“我的急事更特殊”,插队时却痛恨别人破坏规则;网购时要求商家“服务必须到位”,转头就给快递员恶意差评。我们都在渴望被温柔对待,却常常在不经意间,把冷漠推给了别人。或许人性本就有自私的褶皱,但正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反复践行,才能熨平这些褶皱。

此外,推崇此原则时也要警惕“己所欲,施于人”的倾向。这是对其的片面理解甚至曲解。人与人存在差异,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别人未必认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便是如此。历史上诸多悲剧源于此“好心办坏事”:父母强迫子女选自己认为有前途的专业,压抑孩子天赋;狂热传教士强迫他人接受信仰,引发文化冲突;某些国家以“传播民主”为名干涉他国内政,导致战乱。这说明尊重差异与尊重共性同样重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真正的和谐是差异中的共存。明代李贽在《焚书》中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强调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至今仍有前瞻性。

现代生活中,平衡二者需培养审辨性思维——既推己及人,又尊重差异。赠礼考虑对方喜好而非自己偏好;教育孩子以引导代强制;跨文化交流欣赏差异而非强求一致。这需要智慧与同理心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启示,真正的相互承认是平等基础上的相互理解。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一起朝同一个方向看”,这种既保持自我又与他人连接的智慧,是处理“己所不欲”与“己所欲”关系的关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古老智慧,教导我们跳出自我中心,以开放包容心态对待他人。不要求放弃自我,而是通过理解他人更好实现自我;不模糊差异,而是在尊重差异基础上建立真正连接。面对复杂人际关系,常念这八个字,让它成为为人处世的指南针,引领我们走向更和谐、有尊严的生活。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或许这就是对它最诗意的诠释——即便遭遇不公,仍以善意回报世界,因这是我们共同向往的生活方式

来源:北京号

作者:晋化

相关文章
  • 咬文嚼字说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发布日期: 2025-07-22 11:06:0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中仲弓问仁时,孔子的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同样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答。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年代,孔子目睹了太多人与人之间的相
  • 丈夫夜班提前回家,发现老婆被绑在床上!案情离谱
    发布日期: 2025-07-21 20:43:00
    上海一男子深夜潜入女同事家把女同事绑床上然后……既不劫色也不劫财只为拍一张照片?2024年10月14日晚本市郊区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犯罪嫌疑人陈某因长期工作压力叠加抑郁发作将同事李某的正常交流臆断为冒犯实施报复行为目前检察机关已以故意伤害罪对其提起公诉提前收工的丈夫发现妻子被绑时间回到2024年10月
  • 玉米黄豆巧共生!谷城赵湾乡窑岭村60亩创新田孕育丰收希望
    发布日期: 2025-07-21 16:56:00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王聪懿、梁安桂)近日,谷城县赵湾乡窑岭村一幅丰收图景正悄然酝酿。该村创新采用玉米、黄豆科学套种模式的60亩农田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这一生态种植实践不仅有效利用了土地空间,更成为撬动村民家门口增收的有力支点,预计将为参与劳作的20户农户带来户均500元的收益。玉米套种黄豆,是窑
  • 对“水”重拾敬畏之心
    发布日期: 2025-07-19 06:40:00
    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太空船船员拍下一张震撼世界的照片:地球这个人类家园,在无垠宇宙中呈现出来的竟是一颗湛蓝色的“水星球”。这一视觉颠覆揭开了人们对人类文明根基的深刻反思。在《蓝色水星球》一书里,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重新审视了人与水的关系:过去几千年的城市水利文明已经来到了转折点。人类对生
  • 犯人多到监狱挤不下 意大利计划释放1万名囚犯
    发布日期: 2025-07-17 12:02:00
    国际在线消息:意大利司法部近日宣布,为缓解监狱人满为患的状况,政府可能将释放多达约1万名在押人员,约占全国服刑人员总数的15%。15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市拍摄的一间监狱。(图片来源:东方IC)据路透社报道,意大利司法部于当地时间7月15日晚间发布声明称,大约有10105名囚犯“具备潜在资格”可接受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