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娱先声
流量转型,在年代剧大潮中翻身了。
截至8月23日,由杨幂、欧豪、秦海璐等主演、台网双播剧集《生万物》历经11天迎来单平台收官(卫视端8月24日),同时豆瓣开分7.5。作为暑期档尾声的最后一部大剧,《生万物》目前暂列CVB、酷云、灯塔专业版、云合单日、爱奇艺热度等多榜年冠,且在CCTV-8最高收视率峰值连续5天破4。
不仅如此,根据云合数据显示,《生万物》至完结前市占率已达新高43.5% ,更在8月20日创下今年首部单日有效播放破亿剧集纪录。此外,“俺知不道”、“拉呱”等剧中常用山东方言也成为流行热梗,更是掀起社交平台“俺”式发言。
从热度、播放量、收视率等维度来说,整个暑期档这一黄金周期,《生万物》无疑都是“全民爆剧”。
客观而言,此类年代剧在过去并不少见,甚至诞生过《闯关东》《红高粱》《老农民》等高收视高口碑的同类佳作,但传统题材如何在Z世代破圈,《生万物》也打出了一个不错的样本。
而纵观平台、制作方投资方向也不难看出,在经历过仙侠热、古偶热之后,年代剧正在被不断加码、回温升高,其又是否能够成为影视寒冬的“救命稻草”?
一般来说,年代剧泛指反映清末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故事的一类电视剧,但虽随着时间流逝,年代剧也在进一步延伸叙事区间,直至千禧年时期为节点,均被划入年代剧的宏观范围内。
在年代剧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细分出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两个大方向,叙事角度也落点在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
在90年代的成长期,年代剧多以反映传奇人物、大家族兴衰以及历史进程的再还原创作为主要内容,像《大宅门》《金粉世家》等,均是年代大剧的代表。宏大叙事下的年代剧,往往承载着历史的厚度与密度,所定义的主体精神是对历史保持认识与尊重的探骊得珠。
来到千禧年时期,年代剧也逐渐进入成熟期。随着电视剧创作深入,贴近近现代的现实主义题材也愈加受到欢迎,多元化微观小人物、小家庭群像、私人化视角下的历史叙事,愈加普遍成为叙事主人公。通过纵向的生活流表现跨年度的时代生活日常,也更加贴近普通人的公共记忆,比如《闯关东》《潜伏》等。
2010年代以后,在古偶、仙侠等题材的冲击下,年代剧的创作也陷入一定的瓶颈期。尤其是平台网剧时代的到来,此类偏向厚重的叙事角度在快餐网剧时代略有“水土不服”,鲜有再出现部部爆款,诸如《老农民》《跨过鸭绿江》《海棠依旧》《伟大的转折》等均成为了叫好不出圈的“冷门佳作”。
客观来说,时代群像多少带有一定的严肃文学属性,而年代剧的取材来源在早期也同样离不开现实主义文学的参考,诸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年代剧,便是根据带有纪实性色彩的文学小说改编。
不过,步入2018年左右,年代剧的复兴期也迎来了转折。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多重叙事角度,以小见大的视角直面历史变迁、社会变革的故事内核,也在贴近普罗大众的时代记忆与日常生活的层面,成功打入观众视野。
当下,这种叙事角度也逐渐成为年代剧占比最高的叙事角度。2018年以来,《人世间》《山海情》《小巷人家》等年代剧佳作,重新在剧集市场赢得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聚焦千禧年时期的年代剧也在近些年不断涌现,多以反映时代飞速发展、创业下海等群像为主题,比如《北上》《大江大河》系列等均是口碑不错的“新”年代剧。
作为承载公共记忆的载体,年代剧也天然带有老少咸宜、打破年龄层的国民度优势,因此容易诞生出爆款、口碑作品,更是成为演员转型、破圈的优选之一。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奶油小生”如陈宝国、陈道明,“青衣花旦”如张凯丽、巩俐等,不乏通过年代戏来打破刻板印象。
步入网剧时代以来,基于流量、粉丝经济的考量,平台、投资方也越来越青睐以流量演员、偶像“保底”,而基于转型需求,普遍活跃在偶像剧范畴内的流量、偶像,也同样开始将目光投向年代剧拓展戏路方向。典型代表如凭借《风吹半夏》摘下流量演员标签、斩获飞天奖的赵丽颖,因《繁花》再度收获大众认可的唐嫣等。
从卫视时代到网剧时代,年代剧的这些变化也使其成功辐射到年轻圈层,呈现出年轻态、青春化的趋势。根据爱奇艺数据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人世间》30岁以下年轻观剧用户占比50.04%,其中25岁-30岁占比最高,达到35.19%。
年代剧之所以能够在国产剧中绵延流长,实则也担任了“时光机”的作用,唤起的是跨越代际的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时代记忆的回应,更是回看历史变迁、家国发展的文化窗口。
近年来,年代剧受到市场青睐,本质上是怀旧情绪的蔓延。这是全球共通的情绪,而怀旧也是大众赋予年代剧最主要的功能作用。
因此也能看到,今年国产年代剧《生万物》、韩国年代爱情剧《苦尽柑来遇到你》、热门短剧《家里家外》等年代题材,这些爆款带来的现象级全民观剧热潮,一度掀起大众对于改革开放、韩国海女等不同时代、群体的关注。
而纵观2025年国产年代剧,也基本上称得上是年代剧扎堆、革新长剧市场的一年。除了《北上》《淬火年代》《生万物》已播外,视频平台年代剧存货也颇丰,甚至不乏大胆启用年轻演员挑大梁。
目前,优酷现有热依扎主演《灼灼韶华风禾起》、谭松韵主演《我和我的命》等待播;腾讯视频则有胡军与李乃文主演《归队》、赵丽颖主演《造城者》、陈飞宇主演《实用主义者的爱情》、周也主演《红舞鞋》、宋佳主演《芳名三九》等步入待播、拍摄阶段。其中,爱奇艺仍旧是年代剧输出大头,包括杨紫主演《生命树》、黄景瑜主演《烟花少年》《重器》、陈晓主演《大生意人》、白宇主演《冬去春来》、周也主演《你好,1983》、王阳主演《八千里路云和月》等。
而年代剧喷涌的背后,是平台、资方对于该题材的向好押注。根据云合数据显示,在2022-2025年,共计上映136部年代剧,几乎每年均有两部以上年代剧获得云合评级S+,且共计有10部年代剧有效播放量超过10亿,其中《人世间》更是超过50亿。经典年代剧的生命力也很强,长尾效应明显,优质年代剧更是成为反复N刷的存在。、
客观上,老少咸宜的年代剧具有一定的发行优势,在网播、台播都能拥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兜底。对于处于特定时代的万千观众而言是追忆与怀念,对于未经历过的观众来说,这也是对于时代滤镜的解构与好奇。比如《南来北往》虽然网播水花不大,但却在卫视端吸引了大量沉默的观众;而《六姊妹》虽因剧情狗血口碑受影响,但同样收视率颇高为去年央视年冠。
另一方面,年代剧能够吸引大盘的独特魅力,也在于细水长流的代入感。不过,这也考验剧本质量、演员演技、还原度,以及是否具有接地气的平民性关怀、贴近年轻一代的当代表达方式。
说白了,光有老戏骨坐镇、搭出一个年代背景的壳子、填充高认知度年轻演员挑大梁、叙事强冲突多反转来刺激观众情绪,并不代表着就能够创作出年代剧爆款。其底层逻辑还是在于,年代剧的优势是在人物塑造、叙事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真实性、逻辑性。
年代剧也在进一步细分的类型题材,除了聚焦历史主旋律、普通家庭视角之外,行业向的年代变迁也成为热门创作方向,诸如《大江大河》系列、《鸡毛飞上天》《启航:当风起时》等口碑之作,甚至还有如《风吹半夏》现象级作品;同时,“年代+”也成为万能公式,融合悬疑、犯罪等也成为年代剧的主要创作内容,比如 《三叉戟》《我是刑警》等代表。
与此同时,女性群像叙事也在年代剧题材中“上桌”,打破了过往年代剧多以男性叙事为主要视角的创作导向,比如《六姊妹》《星辰大海》《正阳门下小女人》等,以及上述提到的周也主演的《你好,1983》、热依扎主演的《灼灼韶华风禾起》等今年待播年代剧,也多以女性叙事为主。
不仅如此,为年代剧注入适度的喜剧表达,也成为助推年代剧成为爆款出圈的附加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年代剧多苦感的刻板印象。这种轻喜剧元素的融合处理,客观上也是人间百态的一种呈现形式。比如《小巷人家》中,承担疏解观众负面情绪的宋莹与林栋哲母子偏向“喜剧爽文”的故事线,《生万物》中宁封两位“活爹”的拌嘴吵架桥段的出圈也是如此。
客观来说,年代剧聚集了直接“拿捏”受众共鸣的多类讨巧元素,也因此在长剧市场能够批量制造、不缺热度,甚至诞生出如正午阳光为代表的年代剧专攻“专业户”。
但年代剧在当下也并不意味着部部皆能为精品爆款。
随着网播成为主流,年代剧普遍存在的创作问题,便是难以彻底规避掉的悬浮感。比如单一主角叙事的侧重、群像戏的逐渐缺失、关于地域特色或是文化共鸣的不严谨性,甚至是反复使用老戏骨熟面孔带来的审美疲劳、出戏,以及演员演技问题带来的不贴切感等等,都可能导致剧集口碑的高开低走。
对于如今的长剧市场而言,如何把发生故事的年代与叙述故事的年代之间做好搭建,恰恰是实现年代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不可否认的是,《生万物》为年代剧+流量的运用开了一个好头。
但如何与时俱进,在结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去探索年代剧的新创作,也不仅仅是用好流量演员,本质上,年代剧最重要的底色是在讲述平民史诗。年代剧不该是“年代流水账”,也不该是所谓的大女主、大男主“金手指”爽文。而优化叙事逻辑、节奏,就需要创新性的加持,尤其是在短视频时代的“短平快”刺激下,更加要求年代剧能打出精品化、精细化的王牌,娓娓道故事、牢牢抓住观众。
因此,与其说期盼着年代剧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带飞当下的影视寒冬,倒不如说,年代剧的爆款密码,实则比起古偶仙侠而言,更需要推陈出新、拿捏好尺度。
毕竟,真实历史进程中的沧海一粟,才是最难书写的时代缩影,而非单纯的“人工做旧”。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