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阿姨70多岁,没法开通花呗,硬是找人借钱买设备,有的阿姨还会给寄特产。”曾在配音公司任职的雅雅说。
是什么吸引着学员不惜借钱学习配音?高价学习配音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套路?记者为此展开调查。
学了配音便可兼职赚钱?
月月曾在有声小说制作中负责后期的音频编辑,慢慢喜欢上了配音这一工作,便萌生了转做前期配音演员的想法。2025年3月,月月怀着热爱和多一份副业的念头,在BOSS直聘APP上成功应聘配音演员兼职,“加上公司HR后,经过两轮面试后签配音合作协议,并支付了1000元的版权保证金。”月月说,之后工作人员把她拉入了微信群中,并开始上培训课程。
“通过微信群里的链接跳转至小程序听课,但群成员相互间不能加好友私聊。”每周一和周三上理论课,每次上一小时,月月回忆着上课时间内容说:“课程内容差不多就是播音主持专业一年级的(课程)内容,教我们练习普通话、重音、基础的绕口令等内容。”每周五上连麦课,大家轮流上麦朗读,老师帮助纠正读音,语气等。“我上麦大概读了七八十个字,他(老师)说我气息很稳,然后我就下麦了。”
入职后,月月的“工作内容”就是在直播间听课,公司方面并未提起接配音兼职的工作。
配音兼职在招聘中写道:“不露脸,靠声音就能赚钱”“宝妈在家配音,月入过万”“零基础小白,轻松开启配音变现之路”……吸引来的不仅是像月月这样想要再有一份兼职的青年群体,还有退休在家的老年人。
周晨(化名)的外婆彭丽芬(化名)通过短视频平台参加了5天免费培训朗读配音课程,5天的课程结束后,“外婆提出想要花钱报课,因为对方跟外婆说,可以兼职配音演员,并且可以在APP上接单,但需要先培训一下。”周晨说,外婆需要4000多元报名费,我们家里不同意,“对方就跟外婆说折后价1980元,并赠送话筒,过了这段时间就没优惠了。”
外婆手里的钱不够,家里也不同意报这个课程,也就没在意了,“后来才知道她在荔课APP上分别缴了1980元和680元共两笔课程费用,1980元还是外婆瞒着家里人找朋友借的。”
外婆彭丽芬的课程支付记录截图(周晨提供)
外婆彭丽芬和月月虽不在同一机构上课,但课程内容却相差无几。相比起年轻人,外婆上课更为吃力,“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外婆每天都在找人教她使用软件和发送消息。”周晨说。
在外婆和备注为“老师”“教练”的好友聊天记录中,给外婆发送“人人都会老,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养成每日朗诵的好习惯,为了不仅仅是我们的健康,还可以未来少花点冤枉钱在看病上,不让孩子家人们为我们担心。”除此之外,还有课程链接和语音通话记录,周晨哽咽着说,“外婆独居,或许是我们陪她的时间太少,所以她把对方当成倾诉对象了。”
外婆彭丽芬的聊天记录截图(周晨提供)
外婆上了不到一个月的课后,老师向外婆推荐了一个50元的配音单,周晨介绍道,“但这需要在‘梨花声音研修院’上绑定银行卡,我妈妈不同意,毕竟涉及银行卡,有安全隐患。”因此,外婆的首次配音接单也就暂且作罢。
和外婆在同一家机构“兼职”的文梅(化名)于2025年3月报了8800的直播课,文梅的女儿说,正常上课后没几天,“开始推销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录音棚,麦克风等,4月16日我妈妈购买了价值4999元的录音设备。”
“前职员”揭秘内幕
记者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了一篇详细记录了梨花配音套路的帖子,博主雅雅(化名)自称是梨花配音的前职员。
帖子上写:机构称课程是直播课,实际上是伪直播;老师统一告诉所有人,“我非常欣赏你的声音,你的声音很好听,你的声音很有潜力,你的基础很好”,“你分到了尖子班”;在学员报名的第三周会给学员一个“点击即送”的50元试音;然后告诉学员声音有杂音,第四周开始向学员推销录音棚,“去年的时候,录音棚卖688,现在卖你4999”;报名三月后,教练不再服务学员,学员会被转到后续的增产部门……
雅雅的工作便是教练,内容是带前期买完课的学员。她这样形容教练的工作目标:“等着(学员)转(买)录音棚和有声书。”
在等待期间,教练需要做一些铺垫,陪练就是其中一项内容,“偶尔给学员指出一点朗读的小问题,等她们重新练习后继续夸奖。”实际上,教练给出的专业并不一定专业,“机构对外宣传我是播音主持专业,实际上我并不是这个专业。”和雅雅一样的教练还有很多,每个教练带150个学生组成一个班,人多的时候带200多名学生,一般不会超过300名学生。
教练既然不是播音主持科班毕业,不会“露馅”吗?“学员们不懂。”雅雅解释道,学员里多数是宝妈,还有收入较低的阿姨、退休的老年人等,雅雅的学员大多数在40至80岁之间。
教练不仅要陪练,还要充当“班主任”的角色开班会。班会直播上,雅雅一般会告诉学员“老师很辛苦地教大家”“咱们是尖子班,一定要跟着老师好好学”,雅雅总结这一系列为“立人设”和提供“情绪价值”。
为达到学员购买录音棚和有声书的工作目标,教练需要增加与学员的黏性,开班会成了试探学员黏性的“问路石”。雅雅说,一般来听班会的都是黏性很高的学员,“直播转化时会把学员的评论功能关掉,但学员并不知道,然后让水军在评论区刷评论。”
除了直播班会外,教练还会给学员打电话推销,“按照公司给的话术给学员打电话沟通,不会留文字记录,因为公司会查聊天记录,有文字记录的话会被扣钱,电话内容无非是告诉学员后续接单能挣钱。”
通过陪练、开班会、提供情绪价值和暗示后续能接单挣钱等方式让学员购买录音棚和有声书,雅雅说:“我带的学员中转化率在一半以上”。实际上,“一千个人中能有一个接大单就不错,多数情况下连50元的小单子成功率也不高,一个月能有200元收入就不错了,挣不回学费。”
想兼职要先贴钱
在采访过程中月月,周晨和吴冉都坦言,她们都在自己或家人上直播课后不久察觉到了不对劲。
“有声书的录制分为几个工种,一个完整的作品需要前期和后期等多个工种协作完成,以往我们在录制有声书时,剧组负责人会将参与录制的工作人员拉在一个微信群里,沟通具体的工作细节。” 月月聊起此前参与有声书录制的工作流程。
然而,月月上了两周的直播课后,不仅没有进入任何工作群的迹象,还通知她支付3500元签团队,正是此举,她意识到了不对劲,回想起来之前,“工作人员以小说版权费为由,向月月收取了1000元。”这让月月起了疑心。
随后,月月在小红书APP上看到了很多和自己有类似经验的避雷贴,并找到和自己在同一家公司的“兼职者”,交流后才知道,签约时支付的保证金,多的交了五六千元的保证金,少的则是四五百元,“大学生基本要交1500元,但这笔钱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少人选择分期支付。”
当记者追问,为何每个人交的保证金金额不一时,月月表示,并不清楚其标准,公司方也没有给出解释,种种迹象让她确信自己走进了陷阱中。
等她意识到不对劲后,再次仔细阅读了签约协议,“里面的版权保证金竟然包括了一对一指导费用,培训费等。”月月解释道,签约时是电话沟通,没有仔细阅读每一条内容,“对方口头提到的版权保证金,当时认为是保护图书版权,属于合理范畴,现在回过味来,竟然是版权保证金,怎么可能包括指导费用、培训费等?”
月月签订的合同条款(月月提供)
历经多方维权后,签约公司提出返还80%的费用,但月月想要全款退回,双方协商未达成一致,事情也就暂时“停摆”。
平时,周晨学业繁忙,只有在周末时才能去看望外婆,发现外婆“兼职”后,上网查询了外婆配音兼职的机构,“小红书(APP)上都是避雷贴,打着兼职的名义卖课卖设备。”月月和家中长辈说了情况后,大家认为之前的课程费用就当是给外婆买个开心了。“现在最重要的是陪着老人家,让她不再继续买课。”周晨无奈地说。
自暑假开始,周晨几乎每天都去陪着外婆,发现她还是坚持上课,“课程老师在直播间向学员催缴下一期的课程费用,说4000多元的课程打折后1980元,并赠送一个音响。”外婆还想继续报第二期课程,家里人都劝外婆,但她仍旧对此深信不疑。
彭丽芬对“兼职”深信不疑时,文梅的期望却落了空。
梨花声音研修院承诺在6月为文梅开通线上接单试音,直至7月仍无动静,反而等来另一笔巨额推销——价值上万元的有声书版权,随后她将事情经过告诉了女儿吴冉,并停止购买直播间推荐的产品,吴冉决定为母亲维权。
吴冉联系线上客服和人工客服表达了退款、退设备、退课的诉求,对方均回复会帮助登记问题,直到一礼拜后仍旧没有回复,吴冉再次联系人工客服,并再次重申自己的诉求,当日,就收到了退回因买课而赠送的麦克风的短信,随后又退回了约60%的课程费用。
吴冉的维权记录(吴冉提供)
另一个价值4999元的录音棚,线上客服以过了售后时间且已经拆了包装为由,拒绝退款。但人工客服让吴冉寄回设备,具体退款事项还在推进中。
律师:有规避己方责任的条款都要谨慎
在当下的兼职市场中,配音兼职因看似轻松、收入可观等特点吸引了不少人关注,但其中也暗藏诸多骗局。针对配音兼职骗局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天眼问政”专家团成员、贵州众芳律师事务所律师鲁茜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为大家厘清其中的法律界限和维权路径。
多数求职者在签署劳动合同时,易陷入各类陷阱。鲁茜提醒,首先要留意合同制定方是否设置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规避己方责任的条款。例如,签订合同后才发现已经拆了的录音设备或已经报名的课程不能退。
求职者月月事后细读合同才发现,版权保证金中包含一对一指导费、培训费等收费内容。此外,部分商家还会要求购买人在合同上手写抄写排除己方权利的条文,对此类条款需格外警惕。
若签署合同并支付费用后发现问题,律师建议务必保留相关证据,包括合同文本、付款凭证、沟通记录及证明对方违约的材料。根据《民法典》第563条规定,当对方提供的课程或设备与合同约定不符时,即构成违约,购买人可主张解除合同。出现争议时,可先与对方协商,协商不成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公司在前期宣传中夸大收入前景且难以兑现。依据《广告法》第4条、第28条,广告主需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虚假宣传可能被认定为虚假广告;若商家故意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导致购买人陷入错误认识并作出意思表示,则可能构成欺诈。
鲁茜强调,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对发布虚假广告的广告主采取行政处罚,购买人也可主张其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不限于广告主,只要机构实施了诈骗行为,就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安慧
编辑 郑康宁 胥芬芳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