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日照这座向海而兴的城市里,奋斗者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以“匠心如炬”照亮产业升级之路,用“劳模担当”诠释新时代劳动者精神。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大众网日照联合日照市总工会特别推出“致敬奋斗者”专题报道,向所有用双手创造未来的劳动者致敬!
海报新闻记者 杨玉莹 日照报道
莒县晨宇大众维修车间内,刘兰普俯身在一台故障车发动机前,聚精会神地观察着诊断仪器的测量数据。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正以一丝不苟的劳模精神专注于汽车故障诊断。
30年来,他的双手修复过万余台车辆,从传统扳手、螺丝刀到示波仪、远程诊断仪,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每一次技术跨越都刻着同一个信念——“每一颗螺栓都关乎到车辆行驶安全。”这种追求完美的坚持,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职业的坚守。
“听诊器”与“手术刀”:在变速箱深度维修战场攻克技术壁垒
“修车就像给汽车做手术,在拆解维修前一定要诊断出故障原因。”这是刘兰普的口头禅。当自动变速箱、DSG双离合变速箱发生故障,高昂的维修费用和漫长的返厂周期让车主苦不堪言。经过不懈攻关,他们不仅突破了机电单元模块维修技术,更将单台维修成本降低,极大地降低了维修费用,年维修量突破200台。
2018年,他再次向传统汽修模式“开刀”。面对钣喷作业效率低、返工率高的行业痛点,刘兰普创新推出“工段流水作业法”:将钣金修复、底漆处理、面漆喷涂等工序拆解为12个标准化模块,工人熟练地在流水线上协作。这项改革让单车维修时间、返工率大幅缩短,更让工人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技术共享”与“人才裂变”:打造汽修行业的“匠心传承基地”
“一个人走可能得快,但是一群人会走得更远。”2018年,刘兰普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将车间变成技术共享的“孵化器”。在这里,没有“师徒”之分,只有“技术合伙人”。他定期组织“故障擂台赛”,把真实维修案例变成比武题目;他将维修手册、维修案例编制成教案;他甚至把外出学习的机会变成“技术代购”,学习回来后他总是第一时间把学习的新技术无保留地分享给车间维修技师。
这种开放共享的理念,催生了惊人的“人才裂变”。十几年间,工作室培养出23名技术骨干,其中5人获评“市级技术能手”,8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徒弟正在反哺行业:有的成为各4S店的技术经理、技术骨干,有的成为变速箱、发动机等各个领域的技术专家;编撰的《汽车电控发动机维修》,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成为多家职校的教材;还有的像刘兰普一样,开始带徒弟、建团队,将技术共享的火种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破局者”与“探路者”:在智电时代续写匠心传奇
面对汽车行业“新四化”浪潮,52岁的刘兰普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他牵头成立“新能源维修技术攻关小组”,与高校合作开发电池管理系统模拟平台,将维修数据接入云端实现远程诊断;他带领团队攻克汽车驾驶辅助传感器校准技术,成功修复“瘫痪”的智能汽车;他更推动建立“跨品牌技术共享联盟”,将维修案例、技术标准、人才资源向全行业开放。
“以前修车靠经验,现在要懂编程、会数据、能跨界。”在刘兰普的推动下,晨宇公司打造了一支技艺高超的新能源维修技术团队,成为上汽大众新能源售后服务技术中心站,懂技术、会诊断成为每一位维修技师的基本技能,用“数字匠心”定义新一代汽修人的标准。
“荣誉是起点,奋斗无止境。”
站在“全国劳动模范”的领奖台上,刘兰普的思绪却飘回了车间。那里有等待维修的车辆,有渴望成长的年轻面孔,更有中国汽修行业转型升级的星辰大海。“这份荣誉属于所有在岗位上默默坚守的劳动者。”他说。
从青丝到白发,刘兰普用三十年证明:真正的匠心,是永不满足的进取,是毫无保留的奉献,更是对时代变革的勇敢回应。在他的车间里,那面“荣誉墙”仍在延伸,而墙的另一端,正书写着中国汽修行业更加智能、绿色的未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