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交流”“共同”“多元”……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880名中外嘉宾现场参会,全球各界人士相聚线上线下,深入开展对话交流。
◇石头墙、小土屋、柴火垛……在红嫂家乡山东临沂市,“复古”的沂蒙山区小院聚集着越来越旺的人气。越来越多的人来临沂参加一场“战前动员会”,沉浸式感受“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全省16个设区市因地制宜推动婚丧事宜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移风易俗常态化,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特别是通过在全省开展小戏小剧巡演等措施,集中整治高价彩礼、恶俗婚闹等突出问题,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
◇城市休闲、乡村漫游、沉浸体验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山东构建起主客共享、分层多样的产品体系。2024年山东全省接待游客约9亿多人次,旅游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2%。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念 杨守勇 邵琨
山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破题开路,为文化传承发展打头阵做示范,山东有基础、有条件,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上积极作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农村移风易俗,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
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推动文化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相一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出台《关于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高质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深耕齐鲁人文沃土中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进一步传承保护好红色基因,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阔步前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文化条件。
山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山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耕人文沃土,在向着文化强省挺进的新征程上,化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化先天优势为发展强势、化生动实践为发展声势,在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中彰显齐鲁担当。
游客在山东曲阜“尼山 圣境”参观七十二贤廊里 的雕塑, 雕塑展现了孔子与 弟子的生动故事(2023 年 12 月 13 日摄) 王毓国摄 / 本刊
深耕人文沃土 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
在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新杏坛·大家讲”活动上,国内外百余位文庙书院代表相聚孔子故里,世界各国的人们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中国儒家智慧的认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诸子百家半山东,文化大省山东做好中华文明内涵研究,推进儒家文化传播研究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工作机制,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在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山东从全局层面谋划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统筹各类资源一体实施国际友城、友校、友企、友媒、友人“五友”外宣工程,通过拓展友城之间经贸、文化等各领域合作,推进友校合作办学、智库共建,推动友企深化合作,创新友媒合作机制,凝聚友人资源力量,不断壮大国际“朋友圈”。同时,组织“机遇中国·活力山东”主题宣介活动,制作外宣纪录片《和的艺术》、外宣图书《读懂中国》等,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截至2023年,在“五友”外宣工程中,山东媒体与外国媒体建立友好媒体关系100多个,开展“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等主题宣介活动,实施“视听山东”“文化山东”“走读山东”系列项目,纪录片《大河之洲》《脉动泰山》等作品走出国门,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作为山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至今已举办40届,在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面立体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对话”“交流”“共同”“多元”……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880名中外嘉宾现场参会,全球各界人士相聚线上线下,深入开展对话交流。
“儒家思想‘天下归仁’与‘平天下’的理念,以及‘仁’‘礼’‘义’的规范,对指引多元化突出、多类全球性挑战叠加的当代世界走向持久和平,具有重要意义。”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李润和说。
——以考古实证探寻文明源流。山东深入推进“山东文脉”工程、“海岱考古”工程,加强考古挖掘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全面梳理优秀传统文化家底和发展脉络,开展古籍整理编纂,推出古代齐鲁诗词、小说、书画、戏曲名家系列经典选编,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厘清优秀传统文化家底和发展脉络,离不开典籍这一载体。作为“山东文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库》共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9编,成书规模约13亿字,4000多册。
目前,山东整理出版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古籍版本集成《儒典》,出版1096册的齐文化古籍版本集成《齐书》。
知来路,鉴未来。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前来研学的学生络绎不绝。城子崖是中国考古学家独立自主发现并发掘的第一个史前遗址,打破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说,山东大力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山东行动、“考古中国”山东课题,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
截至目前,山东省累计入选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2个。考古发现的一批重要考古研究成果,成为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佐证。
——聚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山东打造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的“四廊一线”,将文化具化实化,融合全省16市文旅资源串珠成线、连廊成片,实现从单个城市、景区的“单打独斗”,到五条文化轴线上的区域协同,培育形成文化“两创”空间展示新标杆。
在南四湖撑一只小船,摇曳在千年商埠、运河古城;从青岛坐上火车一路向西,带着青啤去济南吃把子肉;在黄河入海口,看令人赞叹的“黄蓝分割线”,听万鸟飞鸣;在黄渤海分界线,看海浪从两侧涌出一条窄沙滩……
“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纵横交错、相互链接又各有特色,联通重点景区、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古村等节点,汇集“山东手造、山东智造”优质产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突出乡村文化特点,强化特色产业带动,覆盖全省1200多个乡镇(街道)、5万多个村(社区),正在让村民喜获“文化钱”“旅游钱”“生态钱”“产业钱”。
山东大学教授王忠武说,在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带动作用日趋显著的背景下,文化“两创”正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在曲阜孔庙,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以《诗经》为主题的雅乐表演(2023 年 6 月 27 日摄) 郭绪雷摄 / 本刊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在龙口市石良镇丰仪店村,村民们为了祭奠80多年前牺牲在这里的53位无名烈士,将供奉祖宗的地方让给烈士们。如今,丰仪店村开设的“抗战学堂”,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前来了解那段难忘的历史,传承红色血脉。
红色文物、革命遗址,是历史的重要见证和载体。山东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全省开展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系统调查工作,对革命旧址进行险情排查和抢险加固;加强红色资源挖掘阐释,全省各级社科研究机构努力打造革命文化专业智库;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发扬光大沂蒙精神。石头墙、小土屋、柴火垛……在红嫂家乡山东临沂市,“复古”的沂蒙山区小院聚集着越来越旺的人气。越来越多的人来临沂参加一场“战前动员会”,沉浸式感受“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近年来,山东充分发挥沂蒙精神重要诞生地资源优势,持续做好挖掘阐释、传承弘扬的文章。先后出台实施《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法规,加强对沂蒙精神等红色文化的研究,推出优秀研究成果,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提供理论支撑。
此外,山东还成立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沂蒙干部学院、《沂蒙干部学院学报》等重大支撑平台,推出《沂蒙精神志》《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研究》等重大研究成果,为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奠定坚实基础。
一项项亮眼成果竞相涌现。山东16个设区市和龙口市、荣成市、沂源县、齐河县、青州市、曲阜市、成武县、蒙阴县共24个市(县)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推动红色资源活化利用。为了挖掘展示本地红色资源,山东历时一年组织开展全省性、系统性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全面摸清摸准了革命文物资源底数和保存现状。目前,全省已公布三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99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0199件/套。
摸清底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2024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新时代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若干措施》,提出五大方面15条措施。该文件进一步明确强化保护管理,做好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持续公布山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增补一批革命文物为主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一批乡村革命文物、抗战遗址遗迹为主的保护展示项目。
筑牢红色资源的保护根基,更要实现活化利用。山东省利用全省革命文物资源分布特点,整合红色旅游景区、革命类博物馆、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资源,打造百条红色旅游线路、12条“山东红色研学主题精品游线”等,构建起“两片”“六区”“七线”“众节点”的空间格局。
——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每个新学期开始,烟台市蓬莱区易三实验小学盛易三烈士塑像下,都会举行一场特别的授旗仪式。老师为盛易三塑像换上新的红领巾,校长为少先队授旗,并鼓励他们向革命前辈学习,做时代新人。
扛起使命担当,谱写时代篇章。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印发《山东省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明确7个方面共23项重点工作,注重发挥优势、注重文物保护、注重文旅融合、注重国防教育。同时,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建强用好各级各类教育基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
此外,山东还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吸引全国各地党员领导干部前来培训学习,筑牢强大精神根基。目前,全省共有20多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多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300处党史教育基地。
移风易俗入人心 文明新风拂面来
在肥城市,低碳迎亲、文化迎亲、公交迎亲等形式的婚礼,既简约又温馨。在这些婚礼上,社区(村)党组织书记、文明实践站站长为新人证婚,并赠送书画牌匾、鲜花证书,让婚礼既有“仪式感”更有“文化味”。
山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实施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广泛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推动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同时,山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为政德教育的特色资源,赋能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党员干部政德修养。
——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夜幕降临,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乡宁家庄村热闹非凡,舞台上的演员们通过快板和小品,向群众宣传普及移风易俗政策。近年来,宁阳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文艺骨干创作编排《反对大操大办》等30余部移风易俗小戏小剧,传递文明新风理念。
“以前办丧事,又是请吹鼓手,又是烧纸扎、摆酒席,一场下来花费过万元,劳心又劳力。现在好了,追思会既简洁又庄重,大家都轻松不少。”宁阳县葛石镇夏庄村村民王爱国说。
山东在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的同时,建立移风易俗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工作协调机制,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机制统筹联动、协同推进。全省16个设区市因地制宜推动婚丧事宜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移风易俗常态化,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特别是通过在全省开展小戏小剧巡演等措施,集中整治高价彩礼、恶俗婚闹等突出问题,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
此外,山东各地挖掘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选树具有鲜明诚信底色的先进典型,每年推出一批“齐鲁诚信之星”。山东农村正呈现出“风尚新、民心聚”的时代新画卷。
——以道德建设为基“扬正气”。在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四门洞村的信用广场上,每季度都会公示A级及以上信用居民。获评村民不仅在评优树先、荣誉激励等方面享有优先权,而且乘坐城乡客运车、加油站加油、超市购物、银行贷款等都享有优惠。
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倡树“自律助人、孝老爱亲、诚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美德健康新生活,编发《如此生活》普及读本,让美德场景融入生活,美德践行蔚然成风。
其中,山东出台《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美德和信用融入日常生活、深入实施美德和信用“五进”工程、建立完善美德和信用评价应用机制、加强美德和信用建设的支持保障4个方面,共17项具体工作。
目前,山东的美德信用建设从34个试点县(市、区)推广至全省各地,“美德新风”“信用有价”正在各行业领域“看得见、摸得着”,“厚道山东人”形象更加闪亮,有力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蔚然成风。
——创新涵养干部为政之德。山东把政德教育纳入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连续5年举办厅级、县处级领导干部政德教育等专题培训班,累计1000余人参与培训,帮助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固本培元、正心明道、涵养政德。
山东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干部为政之德”为主题,打造全国首个干部政德教育基地——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在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等文化遗产地开展现场教学,开创了富有山东特色的政德教育模式,吸引全国各地干部前来学习。
“教育内容上,我们突出政治性和时代性,明确教学培训的核心任务就是深入阐释党中央提出的‘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陈冲说。
如今,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被中央组织部纳入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截至目前,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已承接全国各类班次2200余期,培训学员12万余人。
以文兴业 激发产业新动能
徜徉于“泰山神启”沉浸式体验馆内,冠冕、车马、旗帜等随光影漂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里的人物在眼前跳动;漫步济南市明府城街区,复古风格的店铺橱窗里陈列着时尚潮玩,传统与现代在此奇妙碰撞。
在城市书房里喝咖啡、在博物馆里穿越回古代与古人“饮酒”……山东省着眼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创新实施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带动“文化山东”底色越来越亮、成色越来越足。
——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山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致力于打造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让优质文化资源惠及群众。
走进青岛市魔方小镇·城市书房,咖啡香气与翻页声让人安心。从共享图书到咖啡社交,这里已成为年轻人的“刚需空间”。
近年来,山东各地推进全民阅读,打造各具特色的书店和公共阅读空间。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城乡书房达963个,总面积约为21.37万平方米,总藏书量约457万册。公共图书馆、公益美术馆、城市书房等文化场所,成为具有文化艺术、公益服务等多重功能的载体。
山东还建立送戏、送书、送电影、送视听节目等优质供给服务机制,建设省市县一体化公共文化数字智能服务平台,广泛开展“群众演群众看”小戏小剧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如今,山东各地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成果斐然,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达标;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口袋广场等新型文化空间不断涌现;“村晚”“博物馆热”“夜校热”竞相迭起,群众多元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在青州博物馆历史展厅的大屏幕上,一个短剧正在循环播放。故事中青州人韩熙载通过夜宴图穿越回北宋,与当时在青州的赵明诚、李清照对话,讲述了此间青州的名人名事。
山东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出台《关于山东省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利用文物藏品资源打造精品陈列展览。各地博物馆与创意设计产业融合,研发融入山东元素、体现文化品位、满足多样化消费的文化创意产品,让更多文物获得数字化“再生”。
文脉赓续,弦歌铮鸣。山东深耕文化数字化战略,从出台《山东省文化数字化政策清单》到制定《山东省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
山东依托数字技术培育了一批引领性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数字影视、数字文旅、数字出版、数字演艺推陈出新,打造了影视演艺创作生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科技应用场景。
——文旅互彰,叫响“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在曲阜,从“老三孔”晨钟开城仪式、暮鼓关城仪式、祭孔展演,到“新三孔”汉服游园、大型演出《金声玉振》、灯火闪耀的尼山夜游季,演艺活动让儒家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载体。
秉持“万物皆可游、处处是场景”理念,山东把文旅产业培育成为彰显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山东推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青岛老城区申遗,提升“礼出东方”“稷下学宫”等文化标识,打造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文化旅游发展极,强化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引领,辐射曲阜、淄潍、泰山、崂山昆嵛山四大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片区和沂蒙、胶东、渤海、鲁西四大红色文化弘扬发展片区。
如今,淄博烧烤、大明湖超然楼、威海千里山海自驾……城市休闲、乡村漫游、沉浸体验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山东构建起主客共享、分层多样的产品体系。2024年山东全省接待游客约9亿多人次,旅游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2%。
齐风鲁韵汇江海。山东乘势而上,结合游客消费需求,推动文旅产业向着更重品质、更重融合、更重场景的方向转型升级。从黄海之滨到泰山之巅,从孔孟故里到黄河湿地,“好客山东”正张开怀抱迎接世界宾客。
(《瞭望》2025年第18期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