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旅热度持续攀升,各景区、车站等游客聚集地总能见到志愿者为游客提供专业周到的文旅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正多维度融入文旅全链条,志愿者们以专业的解说、暖心的帮扶、耐心的劝导、细微的守护,为优化文旅体验、助力各地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已达2.38亿人,注册志愿队伍总数为135万个,志愿服务项目总数为1269万,服务时间总数更是高达53.48亿小时。
当前,我国文旅消费正从“打卡式”向“深度体验式”升级。从需求转变来看,游客对服务品质、文化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旅行过程中的“体验价值”更加重视。而志愿服务以其灵活性、专业性,恰好填补了传统文旅服务中可能忽视的“缝隙”,通过高情感密度的互动,极大提升了文旅体验。景区旺季时,志愿者能缓解人手不足带来的压力;面对老年游客、残障游客等特殊群体,志愿者的贴心帮扶能提升他们的出行便利性;他们主动帮助他人、传递温暖,让善意在陌生人之间流动蔓延。这种“以善引善”的氛围,不仅有利于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更能让志愿服务精神深深融入社会肌理。
旅游的本质,是一场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自然的相遇。当游客怀揣期待抵达陌生之地,一句耐心的解答、一次及时的援手、一段生动的文化讲解,往往能让旅程从“走马观花”变为“走心体验”。在福建厦门鼓浪屿,志愿者推着便民服务车穿梭在街巷,为游客提供免费饮用水、应急药品,还会主动分享“最美转角”的拍摄技巧;在陕西西安的兵马俑景区,高校志愿者通过多维度视角,深入挖掘秦陵及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生动讲述秦俑故事,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浙江杭州的西湖边,志愿者协助维护游览秩序,清理岸边垃圾,让湖光山色始终保持洁净。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不仅解决了游客的实际需求,更传递出目的地的善意与温度,让“诗与远方”有了更具体的情感落点。
志愿服务在推动文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志愿者们提供了难得的成长机会。文旅志愿服务不仅锻炼了志愿者兼具阐释文化和服务运营的能力,更在各类场景训练中,让志愿者练就了临危不乱的稳定情绪和高效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通过延展志愿服务的参与场景,志愿者们更是能在研学、科普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2016年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组建了由320余人组成的熊猫志愿者团队,积极打造集“志愿服务+自然保护+科普教育+党性教育”联动推进的“熊猫课堂”。“熊猫课堂”以“大熊猫保护+大自然教育+大众化研学”为主线,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领域和服务阵地,树立了大熊猫物种保护的先锋、大熊猫文化传播的示范、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典型。可见,志愿服务并非单向度的“付出”,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共赢”。当志愿者把热情、创意和专业注入文旅场景,他们也在悄然丰富着自己的能力图谱,在无私奉献中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志愿者既是文明的践行者,也是文明的传播者。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志愿服务的溢出效应,早已超越单一的文旅场景,延伸至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更广阔的领域。在文化传播层面,志愿者的在地化讲解,能让游客更深入理解目的地的历史底蕴与民俗风情,进而增强对当地文旅产品的认同感,推动“流量”转化为“留量”。山东多部门组织以“志汇黄河美”为主题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精神、志愿文化与传承黄河文化相结合,在黄河沿线定期开展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垃圾清理、水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志愿服务。这充分彰显了志愿服务在弘扬文化底蕴、塑造文化品牌等方面的作用,能够拓展文旅经济的综合效益,让志愿者成为生态屏障的“守护者”、文化底蕴的“传承者”。
志愿服务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提升文旅品质、激活区域发展、传递社会温暖的核心力量之一。相信,通过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培训体系、保障机制,推动其与文旅产业、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深度融合,能够让更多“有温度的服务”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光彩。
(作者:亓子龙,系山东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