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肥城市新城街道龙山中学附近,一家餐店的玻璃门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张红底爱心告示端端正正地贴在上面,醒目的字迹仿佛带着温度:“如果您在肥城目前没有收入,遇到困难了,可以来清禾,告诉工作人员,我们会解决您的温饱,吃完直接走就行。不用客气,希望你以后有了能力,记得帮助一下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愿世界充满爱。”
“肥城是个有人情味的地方。我曾在困境中收获许多善意,如今只想把这份温暖传下去。”这家名为清禾的餐店,负责人米关丽是地地道道的肥城人,谈及张贴 “免费吃饭” 告示的初衷,她坦言:“就是想让那些暂时手头拮据、遭遇困难的人,能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菜。”
米关丽的善举,并非孤立的微光闪烁,而是肥城爱心长河里顺势翻涌的浪花。这座城市沁润已久的温暖基因,早在“墙上拉面”默默流转的岁月里,就已悄然埋下伏笔。
“进店的客人可以多点一碗面,把它‘贴’在墙上;有困难的人撕下墙上的便签,就能到吧台换一碗热拉面。”这简单的方式,让爱体面流转。在肥城市边院镇的一家面馆里,这一公益活动已延续7 年之久。
中午时分,几位头发花白的留守老人在志愿者的搀扶下陆续进店。肥城市爱心公益协会会长宋慧东、面馆负责人王霞和志愿者们忙着招呼他们坐下,随后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免费拉面端上了桌。
“孩子们在外头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冷冷清清的,这碗面吃在嘴里,暖在心里。”姜堂村村民腾振根说,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吃到爱心拉面了,这些年来自爱心人士的关爱从没断过,让他心里一直热乎乎的。
这份温暖开始于2018年。为提升农村鳏寡孤独老人、留守儿童的照料水平,打造乐善好施的平台,边院镇联合肥城市爱心公益协会发起“墙上拉面 与爱通行”公益活动,重点服务70周岁以上老人、患病老人、留守老人儿童等群体。7年多来,已累计为困难人员、留守儿童送出超13000碗拉面。
涓涓细流,终成江河。据了解,“墙上拉面”公益活动开启后,来店客人常多点几碗贴在墙上,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也纷纷募捐支持。边院镇和爱心公益协会的志愿者们利用固定服务日和周末,分批次把爱心拉面、水饺、煎包等送到老人儿童手中;有时还组织困难家庭到面馆相聚,让大家在热闹中感受爱与关怀。
一碗拉面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不仅帮助他人填饱了肚子,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弱势困难群体一份尊重与体面。“作为‘墙上拉面’的活动载体,我们拉面馆每月也会拿出一部分营业收入,为墙上多添一份爱心。”王霞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爱心的凝聚,“墙上拉面”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从独居老人扩展到全市敬老院,周边乡镇也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力量。志愿者团队从最初的两三人发展到固定30人,甚至8-9岁的孩子也加入进来,配送物资从单一拉面,扩展到水果、蔬菜、牛奶等,愈发丰富。
更为可贵的是,这项公益活动还把党史宣传、红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内容也囊括进了“拉面”里,别具特色的爱心奉献方式已经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共鸣,真正做到了“一碗墙上面,温暖千万人”。
回望肥城一路走来的文明之路,我们看到的是从朴素善举到文明风尚的动人升华。从面馆老板的善举,到“墙上拉面”的体系化公益;从单一份的温暖传递,到成百上千人的爱心接力,肥城的“一碗热饭”里,藏着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正如清禾饭馆的告示所言,当善意被接力,当温暖成风尚,这座城便永远有光。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核心就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而肥城大地上这些自发生长、不断壮大的爱心善举,正是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的生动体现,也让肥城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更加浓厚、温暖。”肥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孙甲勇说。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