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芭蕾舞团第十五届芭蕾创意工作坊日前在北京天桥剧场拉开首场演出的序幕。11位中外编创者的9部最新力作以新奇的创意和精彩的演绎,诠释着本届工作坊的主题“筑”,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演体验。
“筑”寓意着编创一个作品如同完成一座建筑,需要经过规划、构思、搭建的过程。这也正如芭蕾创意工作坊这个品牌,历经十五载的积淀,一步一个脚印,筑起托举青年艺术人才的坚实平台。
本届工作坊呈现的9部作品题材各异,或照进现实、或追逐理想,或小巧精致、或层次丰富,彰显着青年艺术家旺盛的生命力与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以肢体创意演绎百味人生,青年艺术家对于生活与时代的思考,洋溢着悸动与纯真。张镇新创作的《竞梦人生》以奥运比赛为灵感,表达着赢家不在终点而在人生路上全力以赴的理念;管文婷的《无名之境》以9名男子群舞的形式诠释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舞者以刚柔并济的身体线条交织成蓬勃的生命脉络;佘兆环、滕建凯的《我们》以新颖的双人舞演绎了一段令人唏嘘的情感关系。
“我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奥运会,一张射击比赛的纪实照片触动了我。从十环到靶心,在过去我们往往只能记住获得冠军的那一个人,如今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关注到不同成绩的人。他们即便没有站到最高的领奖台上,也付出过同样的努力。比起登上最高领奖台的时刻,付出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张镇新这样介绍他的作品《竞梦人生》。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赋予青年艺术家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刘雪晨的《短歌行》以曹操的诗篇为创作灵感,以男女两位舞者为诗句中蕴含的哲思代言;特邀德国编导奥肯·达恩的《明月》从中国古诗词中汲取养分,传达出爱无界限亦不受距离所限的主题;徐琰、王济禹的《桃花源》以名篇《桃花源记》中最后一段中提到的“刘子骥”为主角,展现出一派田园风光如诗流淌的画面。
奥肯·达恩已是第二次参与芭蕾创意工作坊的编创。“从2016年初次与中芭合作《燕归来》到这次的《明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了我很多灵感。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关于月亮的名篇,那些独特的情愫构成了《明月》这部作品的底色——爱就像月亮一样永远在那里,即便我们不能时时相见。”奥肯·达恩说。
两次与中芭合作,奥肯·达恩感触良多:“舞者的天赋和能力让人惊艳。无论是2016年的初见,还是此次的再度携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始终是这里的人。这里每一位尽职尽责又充满热情的人,让艺术创作的每时每刻都美妙无比。”
年轻,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无尽的活力与无畏的勇气。充满新意的舞台呈现,是本届工作坊的另一特色。中芭舞蹈学校年仅14岁的学生李婉瑜,以自编自演的作品《光》,诉说着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孙海峰的《他们的气球》借由舞台上一个个鲜艳的气球传达出对温暖美好的童真、童心的追忆与向往;鹄禾伦的《塑料海洋》以飘浮在空中的巨型塑料水母和随着舞蹈动作闪烁在手部的柔软“触须”,营造出海底世界景象,传达出节约环保、爱护自然的理念。
从一份假期作业,到以真诚而新锐的姿态呈现在本届工作坊舞台的成熟作品,李婉瑜的《光》承载着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分量。从编创汇报中脱颖而出,被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选为本届工作坊的参演作品;中央芭蕾舞团编导王思正与多位老师共同指导、反复打磨;德国芭蕾大师约翰·诺伊梅尔真诚而中肯地为作品点评……每个人心中的“光”,都在呵护、照亮李婉瑜的舞蹈梦。
“‘筑’是建筑,是新建一座大楼,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筑’是筑梦,是我们要一直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李婉瑜说。
青年编创者精彩的创意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也许他们的编舞技法仍稍显稚嫩,但他们是真诚而热烈的,这也是最动人的。
演出结束后,冯英激动地表示:“芭蕾创意工作坊经过15年的开拓与耕耘,中外创作者不断跨越地域与文化的边界,在此平台深度交流他们对生命、生活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迸发无数创意与灵感。本届芭蕾创意工作坊中,青年艺术工作者以多元的创作形式和广泛的参与维度,让芭蕾创意工作坊更具独特个性且充满无限可能。这是他们坚定信念、放飞梦想、追‘筑’卓越人生的理想舞台。”(记者 刘 淼)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