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不吃水果可以少生很多病”,其观点认为,水果中的果糖不易代谢,会转化为内脏脂肪,加重胰岛素抵抗、肥胖及代谢综合征。不少网友纷纷赞同,“水果会加重体内湿气,对脾胃不好。”但也有网友表示困惑,水果不是一直被誉为“天然维生素丸”吗?
为此,记者咨询了中医和西医,听听专业医生给出怎样的说法。
01
西医:每人每天应摄入200—350克水果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中心副主任医师王欢明确表示,人体难以代谢水果中的果糖,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正常摄入量的果糖能够通过肝脏正常代谢,但若摄入过量,则会超出代谢能力,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果糖的主要代谢场所是肝,果糖在肝中部分被氧化,一部分转化为糖原或乳酸,大部分进入脂质新生的代谢途径中,果糖激酶、醛缩酶和丙糖激酶是果糖代谢过程中3种主要的酶。果糖在果糖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1-果糖磷酸(F-1-P),即使在机体三磷酸腺苷(ATP)水平较高下,果糖仍然可以不断地转化为1-果糖磷酸(F-1-P),且不受ATP的限制。1-果糖磷酸(F-1-P)在醛缩酶的作用下生成磷酸二羟丙酮(DHAP)和甘油醛;甘油醛和ATP在3-磷酸甘油脱氢酶(GAPD)的作用下转化为甘油醛-3-磷酸GA-3-P后进入糖酵解的代谢过程。果糖在代谢过程中无果糖磷酸激酶等限速酶的作用,进入糖酵解的速度比葡萄糖快。果糖在肝内部分转化为葡萄糖,以糖原形式贮存,为机体提供能量;其余一部分代谢为脂肪酸,促进肝中甘油三酯的合成。
如若摄入过量果糖,就会导致脂肪肝、高尿酸、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人体每天摄入的果糖不应超过50克,最好少于25克。我们吃的水果中的果糖与膳食纤维一起,消化速度较慢,对血糖影响也较慢,而饮料里的葡聚糖浆含量达50%—90%,直接暴露在外,极易被吸收,导致果糖超标,对健康影响更大。”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人体每日摄入水果应为200—350克左右。蔬菜水果是膳食纤维、微量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的良好来源。研究发现,适量摄入水果不仅不会生病,还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降低直肠癌等作用。因此,“不吃水果就会少生很多病”这一论断并不准确。
针对不同人群,王欢提出如下建议: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平稳,可以吃少量低糖水果,在血糖过高或不稳定时完全不建议摄入水果。
胃肠功能较弱患者、老年人需少吃寒凉水果,可以蒸后服用,肠胃术后患者需要严格低渣饮食,不建议食用橘子等水果。
儿童不要食用太多高糖水果,不要一次性大量食用,更不能代替一餐。
“总之,吃水果要控制总量,不要摄入过量,少吃反季节水果,可搭配酸奶、坚果等食用,尽量不要榨汁。”王欢说。
02
中医:水果的性味与体质匹配
中医认为“水果易生痰湿”是指水果性质偏寒、偏湿,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体内湿气增加、痰液积聚,尤其是对于体质虚弱、脾虚、阳虚、痰湿体质的人来说,吃水果需要格外小心。
在中医理论中,体质分为多种类型,如阳虚、阴虚、痰湿、燥热等,每种体质对生冷食物的耐受度和反应都有所不同。阳虚体质的人,例如,通常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对于这类人群,过多食用生冷水果可能会导致身体更加寒冷,从而引发或加重痰湿问题。相对地,燥热体质的人往往表现为口干舌燥、易上火。这类体质的人食用生冷水果时,可能会感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因为生冷食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平衡体内的燥热。
为此,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张瑞霞建议:
1.根据体质选择水果:中医认为人体质分为寒、热、虚、实,不同体质的人应选择不同属性的水果。例如,体质偏热的人应多吃寒凉性的水果,如西瓜、梨等;体质偏寒的人应多吃温热性的水果,如樱桃、荔枝等。
2.注意水果的烹饪方式:冬季可将水果煮熟后食用,这样不仅可以保留水果的营养价值,还能增添新的食疗功效,如健脾胃、养气血等。例如,煮苹果水、甘蔗煮水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3.避免与特定食物同食:中医强调食物的相克关系,某些水果与特定食物(如牛奶)同食可能会影响药效或导致身体不适。因此,在食用水果时应注意避免与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食物同食。
4.控制水果摄入量:即使是健康的食物,过量摄入也可能带来问题。中医认为,即使是营养丰富的水果,也应适量食用,避免过量导致身体不适。
水果属性小贴士:
寒凉水果:梨、草莓、柿子、西瓜、蓝莓、香蕉等
温热水果:樱桃、荔枝、杨梅、杏、桃子、榴莲等
性平水果:苹果、菠萝、葡萄等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贾璐)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韩舒杨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