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华容大地,稻浪翻滚,收割机穿梭作业,金黄的稻穗颗粒归仓;粉碎的秸秆则均匀铺撒在稻田里,化作滋养土地的“营养餐”;工厂车间里,昔日的田间“废弃物”经加工变身清洁燃料、优质饲料,正源源不断销往各地……近年来,华容县通过探索秸秆“五化”高效利用模式,让秸秆从“生态包袱”蜕变为“绿色财富”,蹚出了一条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赢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卸载回收的秸秆。
秸秆还田良田变“粮仓”也变“沃土”
“轰隆隆……”7月11日,华容县万庾镇回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两台大型收割机正开足马力作业。收割、脱粒、碎秆还田,一套流程一气呵成,金黄的早稻被收入粮箱,粉碎至不足10厘米的秸秆则如“绿毯”般覆盖在田面上,随后拖拉机牵引旋耕机深耕,让秸秆与土壤充分融合。
“1台收割机一天能收60多亩早稻,‘收割—粉碎—还田’一体化作业,既赶了农时,又肥了土地。”合作社副总经理郑志勇站在田边,看着眼前忙碌的场景满脸笑意。
“以前秸秆还田缺少农机具,不少农户为了赶农时点火焚烧。现在低茬收割粉碎还田,秸秆成了‘香饽饽’。”华容县农业农村事务中心主任王安全介绍,如今,众多农户在早稻收割后选择了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透气保水性能明显改善,
晚稻化肥用量减少近两成,长期下来不仅降低成本,更能持续提升耕地地力,稻米品质和产量稳中有升。
截至目前,全县46.2万亩早稻已收获近半,预计7月20日前完成全部收割,秸秆还田率达95%,昔日“一烧了之”的秸秆正转化为滋养土地的“生态福利”。
华容县回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一边收割早稻,一边粉碎秸秆还田。
“点草成金”秸秆变身清洁能源与优质饲料
7月12日,在岳阳赢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秸秆、枯枝木屑等原料经粉碎、烘干、制粒等工序,摇身变成一颗颗深褐色的生物质颗粒燃料。
“这燃料燃烧效率高,出灰量少,比用电便宜两倍,还环保!”公司董事长成智霖拿起一颗颗粒燃料介绍,“我们公司具有年消纳秸秆2万吨的处理能力,9月中晚稻收割后,每天都有数十吨的秸秆入库加工。”
同样在秸秆利用赛道上发力的,还有湖南农福来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在新河乡秸秆收储中心,几十吨打包整齐的秸秆正等待“变身”,一部分经加工成为生物质颗粒燃料,另一部分则制成高产值饲料,远销西北牛羊养殖场。
农福来公司董事长饶传伟介绍,今年7月,公司与宝丽纺织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新建大型秸秆直燃锅炉为纺织厂提供热能,一年最高可消化2.2万吨秸秆。目前公司已在全县建成2个标准化收储点,中晚稻收割时,将发力收购秸秆。“农民卖秸秆能增收,企业加工能增效,还解决了禁烧难题,一举多得。”
农福来公司今年已经收储近百吨各类秸秆。
“分类施策”构建全域全量利用示范县
在华容县新河乡,农户谢永新正在自家刚刚收割的早稻田里忙碌。他将长势良好的稻草打捆离田,晒干藏好。“合作社马上要准备种植大球盖菇,会用到大量的稻草。”老谢介绍,在蘑菇培养料中适量加入水稻和玉米秸秆,每亩可增产上百公斤,种植废料(菌料)还可制成有机肥,用于改良土壤,可谓一举多得。
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华容县已经开展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县里成立了由农业农村局牵头,发改、工信、财政等20多个部门参与的工作专班,明确各乡镇负责辖区组织实施,农业农村局抓技术指导,发改局协调节能政策,财政局保障资金,生态环境分局严管禁烧……形成了“人人有职责、事事有人抓”的工作格局。
华容县耕地面积108万亩左右,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常年在75万吨左右。在利用路径上,华容县推行“分类施策”:油菜秸秆以粉碎还田为主,早稻秸秆鼓励农户自主粉碎还田,中晚稻秸秆则采取低茬收割还田与打捆离田结合模式,小麦、玉米等秸秆则拓展饲料化、能源化等多元用途。
“我们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赋能、多元利用’的长效机制,让秸秆有出路、利用有效益。”王安全介绍,县里对照省市相关规定,制定了专项工作方案,不断完善收储体系,夯实资源化基础;扩大作业规模,提升机械化水平;培育市场主体,构建产业化格局;创新利用路径,实现高值化发展。
来源:岳阳日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