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的蚊子猛于虎”,每年北京的初秋、中秋都是蚊虫活跃时期,加上基孔肯雅热疫情,防蚊驱蚊产品受到颇多关注。不过,市场需求的提升也伴随一些问题,如无“三证”产品当作防蚊驱蚊产品售卖,以“嗡”“叮”等字眼暗示驱蚊功效,货不对板,甚至一些“三无”产品也在市场销售。
近期,新京报 记者从线下超市、连锁店及多家电商平台购买了24款防蚊驱蚊产品,包括蚊香、驱蚊花露水、驱蚊液、防护贴(含精油贴)、驱蚊喷雾等,购买渠道涉及电商、便利店、商超等。
总体来看,蚊香、驱蚊花露水等传统驱蚊产品对农药登记证号、产品标准号以及农药生产许可证号(即“三证”)的标志较为规范。无论线下还是电商平台,以天然成分、植物萃取等为卖点的防护贴、驱蚊手环类产品,则在实际销售中以“防叮”“远离夏季嗡嗡滋扰”等内容,打起了防蚊驱蚊擦边球。另外,24款产品中,有15款未在外包装中标注“三证”,其中防护贴、防护手环占比达三分之二。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